道教概述
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宗教,它淵源於古代的巫術,秦漢時的神仙方術,黃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。西元142年 (東漢順帝漢安元年) 由張道陵宣導於鶴鳴山 (今重慶境內) 。道教奉老子為教祖,尊稱「太上老君」,以《道德經》為主要經典。經過歷代的發展,道教正式分為正一、全真兩大教派。全真道主張儒、釋、道三教合一。道徒為出家道士,蓄髮留鬚,頭頂挽髻,不娶妻室,不食葷腥,一般多居宮觀之內,以清修煉養為主要宗教生活內容。正一道派道徒一般為在家道士,可有家室,不忌葷,可不蓄髮,主要從事齋醮儀式活動,也叫作「道場」。兩派道士都以太上老君、玉皇大帝為最高天神。
道教的教規
道教的教規主要有四條。一是傳授。道教把傳密授道之事看得極為重要,以不能亂傳亂泄為戒。傳授時必須有虔誠求道的思想和行動。要燒香齋戒,並同時要發傳授密道的虔誠之誓。道教稱傳授是道家成仙登聖的必由之路。二是賞善懲惡。道教憑神仙宮府來治上下四方,人類的善惡也在明察的範圍。行惡的人定受懲罰,甚至喪命;行善的人就可以消災而得福壽。三是齋戒。道教分設供齋,以達到積累功德和防止出現過失、惡疾的目的。齋分為節食齋和心齋,節食齋以和神保壽,心齋以澡雪精神。戒,指對道教徒分別有不同的戒律,並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,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,則天人善神護衛,永滅災殃,長致福佑。四是誦持。道教規定,凡師傳的經讖,必當念誦佩持。意思是,凡道教徒必須常念師傳的道經和配持道家的驅使鬼魂的符號。
道教的禮儀
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規範而獨特的禮儀。植根於素有「禮儀之邦」盛譽的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,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十分講究。除了鄭重場合、重大活動必須依禮進行外,就連日常生活起居,衣食住行,也都有一定的儀規。現僅將常見的敬神禮儀簡介如下。
一、叩拜
道教對常人行拱手禮或行作揖禮。而對神、仙和真人則行叩拜禮,以示特別尊敬。因叩拜過程中亦有拱手、作揖,我們先介紹一下拱手禮和作揖禮。
兩手相抱 (左手抱右手,寓意為揚善隱惡。蓋以左手為善,右手為惡之故) ,舉胸前,立而不俯。拱手禮亦稱抱拳禮。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,多行此禮,表示恭敬。
古以四起八拜,今以三跪九叩為最敬禮;有神之處,如廟內、壇上,須向長者拜禮時,請受禮者立於神龕之右,向神拜禮即可,通常以左手為敬手 (楚人尚左,老子,楚人也) ,故以左邊為大邊。上香,用左手插香於爐;跪時,右膝先屈,左膝後屈;起時,左膝先起,右膝後起,然雙膝同時跪,同時起,亦可也。
坤道女居士行禮,與乾道男居士同。惟拜揖,下可齊膝,上則及領可矣,不必齊眉,態度仍須端莊嚴謹。
跪拜頂禮之姿勢: 唸經拜懺之手式:
以三跪九叩首為最 手舉奉獻三清禮於
敬禮。 胸前。
查問姓名、問道名 (法號) 時:答者,姓則直言其姓,名則直言其名,不必上某下某,以循古例,道士依其傳授,通常規矩,與居士同。
人際相逢道好的手式:兩手作揖 (不合十) 口說「 量觀」:善哉!善哉!道祖慈悲。執香朝拜之姿勢:雙手執清香放於胸前 (不放於眉之上或頭頂之上),上拜舉香不過眉,下拜必恭必敬而垂拱,形似天上半月。空手朝拜之姿勢:兩手抱拱作揖。身軀需彎曲形似天上半月。
關於三禮九叩,其拜法是重覆「一禮三叩禮」兩次,合為三禮九叩。重覆前,要先敲三下大磬,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。禮畢,同樣作揖而退。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,只有逢初一、十五、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,方行此禮。有老道長說,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,蓋足站「八字」,手按「十字」,頭為「一」也。總而言之,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「道」的信仰和對神的尊敬。
二、誦經
我們知道所謂「禮」,指表示尊敬的語言或動作,並由此而產生禮儀。叩拜、敬香、獻供等都是道教禮儀中用動作向神致敬的形式。
道教敬神禮儀中以語言向神誦經的形式,便是誦經。誦經包括念誦和歌贊兩部分。
念誦是指詠念經文與念誦道教諸神和真仙聖號。諸神真仙為無上大道的化身,信仰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。道和經都是道教三寶 (道、經、師) 之一,詠念經文與誦念諸神真仙聖號,既是對諸神真仙的敬禮,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。歌贊是以唱的方式贊禮諸神、真仙的功德。贊詞多採用四言、五言、六言或七言 語,主要《三清寶誥》、《玉帝寶誥》、《斗姥寶誥》、《救苦寶誥》、《小贊韻》、《舉天尊》、《人皈依》、《三皈依》等。誦經還是道教各種齋醮法事活動中不可少的內容。
道教早期誦經為直誦、主誦《老子五千文》,到北魏(386~534)嵩山道士寇謙之 (新天師道的著名代表人物) 吸收儒家有音樂伴奏的禮法儀式改為樂誦。到金代,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道後,建立了宮觀叢林制度,規定住觀道士須日誦功課。近現代叢林宮觀形成了二課 (早課、晚課) 制。道門規矩卯時 (5~7時) 早課,酉時 (17~19時) 晚課。誦經的作用在於:(1)唱誦諸神、真仙寶誥,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誠之心。(2)禮拜諸神、真仙,以祈延生保安,超陰度亡。(3)透過誦經,以求開悟經義,保養元合,合助道力。是故,道教誦經有一定的禮儀和嚴格的規定,如上殿誦經以鐘為號;開經前,焚香禮拜;要求道士齋戒身心,道裝整潔,同聲應和,不得交頭接耳,思念不專。道教還規定,逢陰曆天干為「戊」之日(戊子、戊戌、戊午、戊寅、戊申、戊辰)不能焚香、誦經、朝神、也不供齋設醮。每逢「戊」日前天傍晚,大殿門外必須懸掛「戊」牌告示道眾。蓋此日名曰:「鬼哭日」。
教內道侶相逢則是一面行禮 (拱手或作揖),一面親切的道聲「慈悲」。有事求問,也必先道一聲「慈悲」。「慈悲」是道教常用的禮貌語。蓋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寶(慈、儉、不為天下先),並落實到平日言行中。
三、敬香
敬神最普遍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敬香。敬香,也稱獻香,世人多稱燒香。敬香旨在「以香達信」,即以人的誠心通過香煙達於神明,所謂「一柱真香通信去,上聖高真降福來」。敬香有焚香、拈香兩種方式。焚香較為常見,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線香 (或料香或藏) 敬神的儀式。具體做法為:
(1)選三柱香,不要斷香。(2)點燃香,點燃後若起明火,可左右擺滅,不能用口氣吹滅。(3) 面對神像,雙手舉香 ,香與額相齊,躬身敬禮。(4)用左手上香,三柱香要插直、插平,間隔不過一寸寬 (以表示寸心) 。若是道徒還要默念《上香時咒》:「常焚心香得大清靜」。若在一個神殿裡供奉多尊神像,先上正位,再上左位,次上右位,後兩者各上一柱香,儀式相同。(5) 上香訖,即行叩拜禮。正謂燒香拜神也。
拈香最隆重,只有在諸神聖誕或供齋設醮時,由主持 (方丈、監院) 或高功方行之。所拈的香有五種,即檀香、沉香、雲香、紫降香和茄蘭香,是為「名貴五香」。最常用的是檀香,是故拈香亦稱燒檀香。燒檀香比較講究。香要劈成一分粗細,一寸長短;需有專用香爐 (稱檀香爐) ,還要另備一些香面 (通常以線香碾成粉末代之) 。拈香前,先用香匕 (小勺之類) 在檀香爐中間將香灰挖一小坑,埋入香面,用香匕摸平,香面上微覆一層香灰。接著,點燃少許事先折成一寸長短的線香,將燃著的那端插入香面。拈香時用左手,三枚香分別先後三次投爐,上下植獻 (先中、次左、後右) 或東西臥獻均可。拈香時要默念《祝香咒》:「道由心學,心假(借也)香傳。香焚玉爐,心寸帝前。真靈下盼,仙旋臨軒。令臣關告,徑達九天。」拈香訖,退回跪墊,行三跪九叩大禮。
四、化財帛 (燒金紙)
錫箔業是奉祀朱元璋為祖師、金箔業奉祀葛洪為祖師。
錫箔業主要是為宗教信仰活動服務的行業,錫箔白如銀色,做成元寶很像實物,祭祀者用來作為祭品。浙江紹興的錫箔業非常發達,全城遍布錫箔坊鋪,有「錫半城」之稱。
《浙江文史資料選輯》介紹,紹興錫箔店裡一般都掛有寫著「洪武遺風」的青龍牌,因傳說製造錫箔是朱元璋時開始的。傳說朱元璋北伐時缺乏餉銀,謀士劉基獻策說,可先借用江南民間祭祖時累積的銀子,待平定北方後歸還。但平定北方後國庫空虛,無法歸還,劉基又獻策說,民間祭祖藏銀是子孫表示尊奉之意,但鬼在陰間,何須用陽間白銀,不如造錫箔歸還,錫賤於銀,既合祭祀之用,又可減輕償還負擔,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造錫箔償還。
道教的清規、戒律
道教宮觀內對違犯戒規道士的懲處條例稱作清規。道教創立時規定:凡道士犯法者,先原諒三次,仍不改過才給以懲罰。其目的是「聞人有過,助其自悔」。使在淨寶中向神叩頭思過,以
乞求「諸大神原其不及」。道教約束道教士思想言行的條規稱作戒律。道教初期戒律簡約,主旨為戒貪欲、守清靜。兩晉南北朝時,由上清派、靈寶派、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戒律,並汲取儒家三綱五常觀念而制定出「五戒」、「八戒」、「十戒」和其他戒律,內容與佛教戒律基本相同。這些戒律均為防止「 心邪欲」,「乖言戾行」之用。
道教的五戒十善
道教的五戒:一不得殺生,二不得嗜酒,三不得口是心非,四不得偷盜,五不得淫色。道教的十善:一孝順父母,二忠事君師,三慈心萬物,四忍性容非,五諫淨蠲惡,六損己救窮,七放生養物、種諸果林,八道邊舍井、種樹立橋,九為人興利除害,十讀三寶經律、恒奉香花供養之具。道教認為:常行五戒十善,天人善神庇佑,永滅災殃,長獲福佑。又以此五戒為「積功歸根」之戒,系道教重要戒條,根本戒律,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,益算延齡,天神護佑,永脫五刑之苦,世世不失人身。
道教是我本土固有的宗教,以「禮神明、敬祖宗」。為教義宗旨。長久以來,敬香拜神,祭祀祖先的傳統一直深植民心。然而隨著時代演變,環保意識高漲,道教諸多儀式與風俗也面臨了考驗。如何透過改善民俗實施節能減碳環保,是宮廟當前最大課題之ㄧ。。
一、香燭金紙減量並採用環保標準
由於焚香燃燒金紙會產生煙霧、落塵,造成空氣汙染和溫室效應,對地球環保影響極大,不少人士提出禁止使用香燭金紙的建議。事實上,「焚香」具有迎神及藉馨香上達心意的目的,「燒金紙」 則是傳統宗教習俗中和神靈維繫關係的一個重要儀式。已經有千年歷史的金銀紙,不僅傳承了豐富的文化,亦蘊藏獨特的藝術內涵。在兼顧到宗教祈求天人平安的心意;及力行環保減緩地球暖化的社會責任下,民眾拜神祭祖時可以減少焚香 (三柱香減為一柱香)及金紙燃燒量,採用環保香燭金紙產品,進入廟宇參拜亦同。廟方也應配合宣導並盡量採用環保金爐等設備,以改善焚香燃燒金紙所帶來的影響。
二、宮廟省電節能照明管理
宮廟是人民與神溝通的場所,也是光明導引的所在。然而宮廟照明及點光明燈的風俗,卻讓廟宇與耗電量高、不節能劃上等號。近年來,政府積極推廣省電節能產品,尤其鼓勵廟宇之光明燈採用LED燈。LED燈具備耐久、低耗電及不發熱等特性,同時可節省80%的耗電量。如一座寺廟600盞光明燈都改採LED燈,全年度將可省下兩萬八千多度的用電,減少七千六百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。一個小小的改變,就可以創造環保節能省荷包的大空間,可說是利人利己
三、廟會慶典以低碳飲食為目標
「迎神廟會流水席」是許多人的記憶。隨著農業社會轉型到今日忙碌的工商業社會,民眾對飲食的要求趨向「重質不重量」。因此,廟會慶典餐聚應該以低碳飲食為目標,避免使用免洗餐具,改用環保餐具;不鋪張浪費,減少廚餘;是宗教團體在落實低碳生活上可以努力的方向。
四、修身修性,創造祥和
道教重視清靜修身,鼓勵道教徒「存好心、讀好書、學好樣、說好話、做好事」以律己度人,修身修性,創造祥和。律己是修持戒律,進功修德;度人則是仰體天心,利物濟世。也就是所謂的內外功德、內外雙修。
道教揚善求天人合一的心與減碳救地球和諧共生的理念是一致的。不論是道教徒、亦或宮廟團體皆應稟持此一理念,透過改善民俗實踐節能減碳環保的實際作為,共同創造善與禮的社會。
留言列表